4/13/2020 Mongo猛婷王 - 插畫異想世界猛哥Mongo的作品充滿夢幻囈語,綺麗的色彩與超現實構圖讓人一頭栽入她的異想世界。 出生於臺灣高雄,長期在台北居住生活,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的她有許多經歷,曾至英國居住, 也跟不同領域的對象跨界合作,日本樂團Nabowa在台演出時的海報就是其代表之一。 看似水墨的筆觸與豐富色彩的插畫是許多少女心中的幻想,結合人物畫與植物動物的元素十分獨特。 簡單不失創意的創作討人喜愛,目前為平面設計自由接案者,是位個性非常可愛的女孩~ Q1: 請簡單介紹一下你的過往工作經驗以及你目前在做的事情。 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零售企業裡擔任平面設計師,接觸過電商、店鋪、藝廊、餐廳..等領域。 離開第一份工作後,開始轉為一邊創作接案,一邊在其他公司做兼職inhouse設計的工作模式,其中一年跑去英國打工度假。目前除了自己畫創作、接插畫設計案、偶爾參加市集,同時也在只是設計工作室裡兼差做設計。 Q2:當時為什麼會想就讀設計科系?或是進入插畫的世界? 從小到大畫畫用掉的精力可能比說話還多。受漫畫影響很大,喜歡畫些圖文故事感、天馬行空的塗鴉,不愛傳統美術教的的靜物素描、風景水彩。大概是因為這樣選擇了念視覺設計系,後來慢慢的把插畫在平面設計裡。工作時依照設計案的需求發展插畫的樣貌,曾經一度覺得自己風格很混亂,現在花比較多時間畫自己喜愛的東西,由於喜歡畫人物,所以也開始接私人肖像訂製畫。 Q3:曾經在海外居住過的經驗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影響或改變嗎?請與我們分享當時的一些生活故事或想法。 為什麼當初會想去英國呢? 在倫敦打工度假的時候,拋下以往做設計的工作型態,我在一間鞋店做銷售員,同時也在重整自己的創作方向。適應新環境的衝擊下,能產生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心態跟定位,對生活方式的想像不再單一。身在異鄉,雖然資源比較匱乏,但也會更珍惜機會去做一件想做的事。 當時一直想在30年齡限制之前,利用部分積蓄去體驗一次打工旅行,同時因為有好朋友在倫敦唸書,碰碰運氣抽中了英國打工簽,於是就順勢決定去倫敦。 Q4:在這些經驗中,請分享一次最有挑戰或最有趣的經驗。 第一次擺攤畫人像速寫似顏繪,和朋友一起報名在Brick Lane的Backyard市集,一開始畫太緊張手會抖,體驗到人客各種奇怪要求,例如要用5個不同照片的人畫一個合照,照片畫質還不一,一天下來畫快三十個人,畫到因為手痛而手抖。因為我喜歡描繪人臉,所以那時還蠻享受的(抖M傾向)。 Q5:你生活中的創作靈感來源是什麼?在沒有靈感時會做什麼事? 平日生活看到奇怪有趣的畫面,會用手機拍照記錄起來, 對於時事或當下的感受也會用文字紀錄,大部分的創作靈感是來自這些塗鴉筆記,混搭拼湊新的想法而成。 沒有靈感的時候,會去找能讓自己腦內啡飆升的事物,音樂和對我的幫助很大,影劇也是,或者去google研究某個人事物的八卦故事,還有IG上的創作串聯活動也很有幫助。 Q6:如果可以的話你最想和誰合作?(不限領域與知名度)為什麼?想做什麼合作計畫? 想隨機找有緣的“地方”合作。因為之前兩次打工換宿的經驗:一次是透過朋友介紹下,在宜蘭的農場彩繪貨櫃屋;一次是在媒合網站上到德國布格豪森的自營社區,彩繪廢棄的露營車,由於那兩次的經驗很好,所以很希望能再利用繪畫專長,做視覺相關的現地創作計畫。 雖然有人覺得這樣好像把藝術變成廉價勞力,但我覺得是一種跳脫僱傭關係,各取所需的互利交換。 Q7:影響你最深的人或創作者是誰?為什麼? 卡夫卡跟赫塞.赫曼,人生觀很受他們的作品啟發,想將創作當成一種修行。 Q8: 未來有什麼計畫或夢想呢?請對那些追求自己目標的人說一句話。 目前沒有具體的計劃跟目標,但一直都很致力追求身心&收支平衡, 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給予別人精神上關懷跟養分,尤其在最近疫情造成的不安定局勢下。 祝他們身體心靈都健康,普通的願望是現在最難達到的目標。
3/27/2020 Unwoods - 與大地對話的攝影師Unwoods與我是同一所大學(台灣藝術大學)畢業的,在學校時常看到他拿著一把吉他,穿著一雙夾腳拖鞋跟短褲到處跑,當時我們並不認識。 直到去年我回台在濕地工作時,因緣際會要舉辦一場展覽,才總算第一次打到照面,這一隔,就是十年。 看到他的作品經常將女性胴體與植物結合,色彩美麗又細緻,很難想像這樣的照片是由一個高大粗獷的男性拍攝出來。 在他的照片中能感覺到大自然與人類之間微妙的關係,身為原住民的他也不忘以鏡頭記錄自己的傳統文化。 透過他的鏡頭能看到不同有趣的視角,在他的眼中,自然就是美。 Q1: 請簡單介紹一下你的過往人生經驗以及你是如何開始踏入攝影這個領域的? 為什麼會想當攝影師? 身在殖民國家,擁有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雙重血脈。 台灣台東 Pinuyumayan Kasavakan人。 因為大學失戀,想學新東西轉移注意力,同時也做樂團與擔任社團負責人,因常出入表演場合,開始接觸影像紀錄性技術。 Q2: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開始創作植物與身體的攝影主題?這一系列照片有特別的名稱嗎?又是如何想到以重複曝光結合兩者呢? 初期接觸重複曝光是在剛接觸膠卷攝影的時期,拍攝了不少物件與空間的疊影,後來遇到撞牆期,初期純粹是做一個標籤置換,找人來試驗疊影。這個系列沒有名稱,是一個持續的計畫。多次曝光是凝結一個場域裡所有元素的手法。光、溫度、物件隨著時間不斷流過人的身體,在無限組合中挖掘出永恆的瞬間。人與空間一樣,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試將兩者各自美好的狀態透過重曝攝影,人體,物件,與場域 相互疊影,呈現出相互的親密關係和生命中美好的一刻。 另外也想了解目前除了這一系列的拍攝主題外,你還有進行一個族服拍攝計畫,可以跟我們分享這個計畫的由來與進行過程的狀況嗎? 目前需要做一些口述歷史田調,和文獻考察。不過主要會找比較特別的自我認同的角色,譬如原漢混血,與LGBT原住民。 台灣經歷多代之文化殖民後,傳統服裝已包含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形態的長時間與生活的群體體現,淺移默化成大範圍的形式複製。至今,服飾上傳承的精神已有各種現代的技術與材質做重新演繹,無論是材質,版型,繡法等。宏觀傳統服飾變遷的時間線,服飾也因不同部落的文化融合,或於殖民時期跨文化的結合;,出現了新的樣貌,除了傳統服飾精神的嚴謹,與之結合轉化後的樣貌與裝飾都是浮動的。 這一系列的族服人像,拍攝對象為混血之血統都市原住民青年,重新討論大家對於原住民的定義;什麼是原住民應該有的樣貌?血統是否要純正?外貌是否要符合多數人所認為的框架裡?不在部落長大是原住民嗎?族語說不好是否就沒資格擁有原住民的身份?穿上族服就是原住民?回家,是當今所有都市原住民的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何找到自己的族群認同,如何能真正覺得自己是個驕傲的原住民?面臨還在尋路回家的都市原青們,於拍攝中,即是在剖析被攝者,以各種新物件的妝點表現出新的樣貌,同時也呈現出都市原青與故鄉的浮動及搖擺親密感。 Q3: 拍照到現在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或經歷是什麼?(請附上相關照片) 最深刻的是在2016的夏天,拍的第一組作品 Q4: 除了攝影師,目前有在從事其他工作嗎? 在這些身分中你要如何平衡或取捨自己想做的事情? 目前沒有。 之前有同時做過樂手與攝影助理,不過攝助基本上都是被壓榨的,基本上沒有時間再接觸創作了,後來意識到這點,就毅然決然離職,找一個inhouse 的攝影工作朝九晚五。但一直到2016年,意識到部落文化式微,必須會去多認識自己的文化,到2018年從英回台後轉freelancer,時間比較好分配。 成為攝影師之前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什麼? 做音樂。 Q5: 如果可以的話,你最想和誰合作?(不限領域) 為什麼? 以及你想像的合作會是怎麼樣的形式? 目前攝影工作與人像攝影比較有關係,我沒有最想合作的對像,但是可以選擇的話,我想只挑我喜歡與欣賞的人合作。 Q6: 影響你最深或你最喜歡的攝影師是誰? 為什麼? 沒有最喜歡或影響最深的,在自媒體爆炸的年代,大家隨時都可以互相學習,不侷限在攝影這一塊;你能在別的領域常常有新的體悟。 但是資訊更新得太快,內化的速度跟不跟得上是一個新層面的問題。 Q7: 之前你曾旅居英國,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這個國家呢? 他對你的攝影創作有什麼樣的影響?(當時是否有因地制宜拍攝一些照片,或是如何影響你對創作的看法)。 未來會想要去別的地方發展嗎? 當初inhouse的工作限制了對人生的想像,當時與女友只想先離開台灣,哪裡都可以,剛好抽中英國簽證而已。 旅居國外的對我的影響,是讓我更愛台灣;當然不同地方的文化民情,能帶給我更多視角的思維,例如,反映到近期個人的創作行為,多半是女性的身體意識,我會鼓勵女性和我做裸體的實驗攝影,讓台灣的裸體攝影不只有情慾這一塊。我從不想去台灣以外的國家發展。國外的資方能聘我出國去工作,或是獲得國外參展機會才對,從自己國家之國格出發是最好的。
|
Archives
June 2021
Categories |